各相关学院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来华留学生我国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1〕17号)及《锦州医科大学国际化办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7年—2030年)》(锦医大党字〔2022〕74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扎实的高素质医学与健康领域人才,现就做好来华留学生本科口腔医学、护理学、食品营养与健康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宗旨,坚持“质量为先、规范管理、内涵发展”的原则,立足学科特色与国际化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国际标准、适应行业发展、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制(修)订原则
1.坚持国家标准与国际认证并重:各专业要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各专业培养要求及行业标准,对标教育部专业认证标准,并参考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国际护理协会(ICN)等国际行业标准,确保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
2.强化专业特色:各专业要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突出本专业或学科的特色,结合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要求。
3.全英文教学全流程覆盖: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均以英语为载体,保障教学语言一致性。
4.注重文化融合与职业发展:融入中国文化、医学伦理及全球健康议题,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医疗体系的理解与职业适应性。
三、主要内容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具体见附件1模板):
(一)培养目标
来华留学生在学科专业上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与中国学生一致,符合相应教育层次、专业的教育教学标准或相关规范。培养的来华留学生要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总体培养目标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各个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视野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知华友华国际专门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阐述专业培养需要具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主要服务面向及特色,能够反映出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以及未来职业发展预期。
(二)培养要求
各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要求,详细阐述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培养要求要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表述明确,细化为具体的指标点,落实到课程中,建立与课程之间的实现矩阵。
(三)学制、学位
全日制,学制X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X(学制+2)年。
授予XXXX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2-3个,凝练准确
核心课程20门左右
(五)学分要求
各专业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最新要求,设定学时、学分总量,原则上不超过规定要求。五年制专业课内总学时(学分)原则上控制在3600学时以内(200学分左右)。四年制专业课内总学时(学分)原则上控制在2700学时以内(150学分左右)。学生平均周学时(包括实验)原则上以25-28学时为宜,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时间。
学分计算:理论课程(含课内实践)18学时计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体育、大学计算机应用36学时计1学分;早期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1周计1学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计6学分。学分最小计量单位为0.5。
(六)课程设置
1.科学设置课程模块
各专业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块,合理设置课程群和核心课程。
(1)通识教育课模块: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医学人文与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工具应用能力。应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国概况等中国文化类课程和信息检索等应用能力教育课程,
各专业可结合人才培养要求,适当增加课程。
(2)公共基础课模块: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公共课程,包括物理、数学、化学、大学计算机应用、体育、汉语。
大学计算机应用:要结合人工智能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从教学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改革。
体育:要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与锻炼项目。
汉语:总学时636学时,总学分35学分,由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听力组成,分四个学期上课。
(3)专业基础课模块:各专业结合实际设置进入专业学习前需要掌握和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支撑性,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4)专业课模块: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各专业要对应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科学设置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充分彰显专业内涵、特色与实力,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2.做好课程设计
各专业要立足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要求,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做好课程设计。
(1)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突出专业课程的比重,要求前期课程设置全面,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后期专业阶段学习课程设计要对接社会需求,拓展专业知识和领域,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导论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专业内涵和专业发展等。
(2)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引入学科前沿、先进成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开设或整合课程,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七)专业实习设置
各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专业实践学分占比≥30%。
(八)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活动需要与第一课堂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密切相关,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有效、有益的活动。主要包括学术讲座与学术活动、“感知中国”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学科竞赛、技能特长等。参考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制度,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管理,每名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获得6学分。
(九)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见附件1模板表格)
(十)考核、毕业与学位授予
各专业应对照培养目标和标准要求,对课程考核、毕业考核和毕业要求做出准确阐述,进一步明确毕业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各专业应强化毕业论文管理,按照要求设置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环节,严把毕业出口关。其中要把学生中文能力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四级水平作为学生毕业中文能力要求。
(十一)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关联矩阵(见附件1模板表格)
(十二)专业教学进程表(见附件1模板表格)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学院务必高度重视,院长牵头,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课程负责人配合,成立工作组。全面组织来华留学生本科英语授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二)充分组织论证。各学院拟定培养方案后,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教育部、省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校内外专家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按照专家论证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三)做好统筹协调。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过程中,涉及跨学院开设的课程,学院和专业负责人要与开设课程的学院做好沟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提出具体要求,确定课程的准确名称、学时、学分、内容、开课学期等信息,同时坚决杜绝出现设置课程后开课单位无法承担的情况发生。
(四)严格规范程序。培养方案制定要严格遵循程序,由工作组根据学校指导意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培养方案。经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审议修改后报学校教务处组织论证,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定稿。
五、工作进度安排
时间 |
内容 |
负责单位 |
2025年6月4日前 |
下发来华留学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 |
教务处 |
2025年6月11日前 |
调研、论证,完成培养方案初稿,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 |
口腔医学院 护理学院 食品与健康学院 药学院 |
2025年6月20日前 |
学校再次组织专家论证,学院进一步修改完善 |
教务处 口腔医学院 护理学院 食品与健康学院 药学院 |
2025年6月30日前 |
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定稿 |
教务处 |
六、其他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需为中英文对照。
(二)培养方案定稿后,各学院要对应完成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等制定。
七、上报材料
(一)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做好存档并报送以下材料:
1、培养方案初稿电子版(中、英文版);
2、来华留学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备案表、调研表等相关表格(附件2)(要求相关人员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纸质版和电子版一份;
3、来华留学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总结报告(附件3)。
(二)时间、地点、联系人:
请各单位审核后,于2024年6月15日将以上材料报送到国际教育学院科教科(电子版发送邮箱academicscie@jzmu.edu.cn),联系人:赵玉帅(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