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年度工作考核”是“十二五”期间学校强化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以教研室规范化考核为重心,以教学业绩考核为补充,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对教研室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考评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旨在建立教研室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到日前为止,教研室年度工作考核已开展三年,通过考核,进一步规范了教研室工作,加强了教研室教学和管理职能,促进了教研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教研室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日常管理更加规范,教学项目建设得到重视,教研室年度工作考核成效初步显现。
教研室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是教学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更是专业的重要载体,它承担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近年来,学校充分认识到教研室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决定把教学管理的重心放在教研室层面。2013年,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学督导专家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教研室的年度考核工作,这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大改革与创新。
教研室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考核工作的关键。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教研室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研室管理水平和业绩的重要依据。如何制定科学、具体、全面、客观、可行的指标体系,将直接决定顶层设计是否能够落到实处,也势必会影响到考核工作的效果。学校根据教研室的实际工作内容,从责任目标、工作规范、工作成果三个方面构建适合于考核和评价的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教研室意见,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初步建立教研室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并在实际考核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我校教研室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分为“规范化管理”和“教学工作业绩”两方面,其中教学规范化管理又分为日常管理、教学建设和队伍建设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60个观测点,囊括了教研室管理、教学运行、质量监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题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业绩的全部工作。实践证明,我校的教研室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分类清晰、评价具体、结论客观、可操作性强。
经过三年的教研室年度工作考核,教研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2013年,教研室建设水平较低,存在建设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健全、建设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全校教研室优秀率仅为5.84%,良好率为13.7%,不合格率高达15.75%,近半数教研室没有突出的教学业绩。三年来,经过专家指导和内部整改,各学院教研室日常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师开展教学建设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校教研室优秀率和良好率均大幅提升,分别达到13.08%和23.74%,消灭了“不合格教研室”。教研室年度工作考核结果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学校也将其作为教研室评优和教研室主任遴选的重要依据。
目前,教研室考核评价机制基本建立,各教学单位对教研室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教研室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升。考核工作覆盖了全校19个二级教学单位、165个教研室,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强化“日常管理”向提升“内涵建设”延伸。通过专家现场指导和考核结果的量化评比,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了教研室建设标准,不仅为教研室现状“把脉”,而且为教研室建设“开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研室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结合各学院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启动二级教学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实现对各教学单位和教研室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